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突破地域、民族、国家的界限,在遵循碳循环概念,以低碳为导向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广普及低碳绿色建筑,已经不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最迫切需要尽快实施的问题。
发展绿色建筑与低碳城市有着怎样紧密的联系,首先这要从绿色建筑的定义说起,所谓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印发,要求“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其中,钢结构建筑正成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
各地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卓有成效。青岛开发区,以建设绿色生态城区为目标,加大建筑节能管理力度,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万吨;湖南,到2020年,将有三成新房是绿色建筑;厦门,到2015年,厦门市新建建筑将有40%为绿色建筑。
然而,“绿色地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建筑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被提起。很大程度上,绿色地产的由来是受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建筑师们就不得不去探寻新的建筑形式来适应人类社会变化带来的居住变化。
但是,一些为追求建筑物外形怪异,而在结构设计部分违背结构稳定性原则,再用加大钢材用量、增加钢材厚度等补救办法,勉强使建筑物达到受力要求,从而导致施工艰难的项目不能称之为绿色建筑。这样的建筑物也不利于钢结构建筑的推广普及。
有些钢结构建筑设计用钢量是国外同类建筑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还有的建筑设计严重违背抗震规范的要求。
专家分析指出,我国之所以出现众多的造型怪异、结构笨重、单位面积用钢量大、造价昂贵、施工艰难的钢结构建筑物,与当前不合理的设计收费政策不无关系。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设计收费标准是依据工程造价的百分比收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往往为追求外形怪异而不计提高工程造价,从而提高设计费用。另外,在钢结构制作收费标准方面是按钢材重量来收费,所以钢结构制作方也希望钢结构建筑物的用钢量越大越好。显然,这种导向是不合理的。
诚然,钢结构建筑不是绿色建筑的唯一表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建筑的范围和空间将会不断扩展,但作为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钢结构建筑以其“最轻的结构、最短的工期和最好的延性”的核心价值,将会引起人们更多的目光和关注。钢结构建筑能否经受住越来越严酷的自然环境的考验,能否在绿色建筑的政策驱动下大放异彩,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