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钢结构门户网 www.gjgmh.com 2012-7-7 14:45:07 |
 |
地球上数目众多的江、河、湖、海,蕴躲着极其丰富的资源。从古至今,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它们。而占地球表面积7l%的辽阔海洋,蕴躲着更为丰富的海洋资源逐一海洋矿产、海洋生物、海洋能源、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和自然气等。据统计,海洋矿产(锰结核矿、磷、硫化矿等)约为6000亿吨;海洋生物(鱼、虾、贝、藻等)有20万种;可利用的海洋能源达l亿kW;从海水中可提取82种化学元素;海底石油储量约为135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3,自然气储量约140万亿m3。
人类的祖先早就制作原始而极其简易的水中运输工具,从江、河、湖中摄取水中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形成造船业,人类的活动从江、河、湖走向海洋,从近海向深海发展。人类也就从简易的水中运输工具向木质船、铆接铁壳船及全电焊船发展;组织形式也是从个人劳作到群体作坊,扩展成造船厂,并形成了今天的现代化船厂。通过人类的实践,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水中钢结构物,并广泛地用于国防、交通、运输、生产、科研和贸易,谱写了人类进步的文明史。
今天,人类在不断地探索四周空间,开发空间技术,伸向远远宇宙的同时,人类的活动更积极地转向海洋。人们已习惯于将江、河、湖、海中的结构物,统称为“海洋钢结构”。根据使命,航区、航行状态、动力装置、推进形式等进一步区分。从担负使命而言,又可分为民用船舶、军用舰艇、海洋工程装置、工程船舶、渔船、高性能船六大类,但基本上回属于“舰船”和“海洋工程装置”两大门类。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舰船”还是“海洋工程装置”的设计与建造,历来都是由造船部分提供。而“造船”涉及了国家上百种行业,诸如:冶金、机械、微电子、电气、化工、五金、轻纺、装潢等,进而拉动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它凝聚了成千上万人们的聪明和劳动成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特别是大型“舰船”、“海洋工程装置”的开发,更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跻身于世界造船大国的标准。
经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吸取了极大的教训。为了保卫海域、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世界海洋国家十分重视造船业的发展。随着海洋开发进程的加快,海洋工程装备更成为世界造船业的新宠和必争领域。
今天,人们论及“海洋钢结构”,较多地是回属于“海洋工程装置”门类的海洋钢结构。中国钢结构协会海洋钢结构分会正是为从事国内外“海洋钢结构”的教育、设计、制造、研究等方方面面的职员,搭建信息与学术交流平台。
我国造船业发展历程
我国事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内陆有众多的江、河、湖,沿海有18 000海里长的海岸线,面临太平洋的浩瀚大海。我国的造船历史非常悠久。自公元前约l万年~4千年的远古期新石器时代至今,我国造船业大致经历了原始期、开创期、盛行期、衰落期、恢复发展期、兴旺期等过程。
1原始期
公元前约l万年~4千年的远古期新石器时代就有“伏羲氏刳(KU)木为船,剡木为楫”的美丽传说。
2开创期
“船”的雏形要算是从殷商时期的简易“船”的出现,用作在河、湖中运送货物。年龄战国时期制铁业的出现,造“船”开始用铁钉连接木板,并出现了船师(水军)。秦汉时期由于农田水利、制铁技术的发展,造船规模与技术在秦汉时期都有了进一步发展。汉朝时,不仅船型分类也已相当明确,而且根据使用要求在船上配置桅、桨等属具。三国两晋时期的长江战船已有楼五层,可载兵3000人。并出现了海船,也能载六、七百人,货一百吨,张四帆。汉代的海船沿海岸航行,到了印度和斯里兰卡。
3 盛行期
唐代的海船已能远航西洋。阿拉伯商人向东航行,也用中国的船舶。到了宋代,木帆船建造技术已趋成熟,能按照船舶的图样进行施工,并开始采用滑道下水;海船上也装有指南针;在世界造船史上留下了首先使用压载的记录。元代至明代更是我国木帆船的壮盛时期。元代广为分布的船厂以及种类多、数目大的船舶出现,为世界之罕见。为了远征的需要,建立了庞大船队。我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明代则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明代郑和大宗宝船下西洋,远航船队到达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经到达东非海岸和红海口,更是举世著名,并成为人类开始征服海洋的象征。
4衰落期
1 840年鸦片战争敲开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大门,帝国主义野蛮进侵,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和痛苦。100多年前,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清政府接受了有识之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建议,制炮造船,加强海防,创建了江南造船总局和福建船政局,揭开了我国近代造船业的序幕,建造了大量的船及一些铁壳船。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我国北洋水师的战舰惨败于中日甲午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的极大耻辱。
随着20世纪30年代电焊技术的应用,世界造船史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变革。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我国的造船业已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只有搬迁重庆的交通大学尚有少量造船系学生及一些小型修造船厂在支撑我国的造船业。
5恢复发展期
20世纪40年代末,新中国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造船业快速发展。年长的造船工作者,对当时的造船状态还是记忆犹新的。20世纪50年代初,百废待兴,我国造船业完全是在一些被破坏的修造船业基础上,在艰苦环境中开始恢复。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曾求助于前苏联,前苏联也派出了一批专家与技师,帮助并指导我国。引进了苏联的“技术转让”,设计并建造了我国第一代军用快艇与炮艇。设计上海黄浦江的渡轮时,是测绘了美国的渡轮,关起门来进行。
但无论怎样说,那时我国造船业开始有所复苏,我国的船舶设计队伍刚刚在起步,一机部第九产品设计室(七O八所的前身)就是我国现代造船设计单位的雏形,那时我国也研制了一些内河与沿海的中小型船舶。
正当我国需要进一步发展造船业的时候,1960年前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走专家,拿走所有的技术资料,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闭。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有一批20世纪50年初、中期留英学者为了报效祖国,已陆续回国,投身于祖国的造船业,他们从人才培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建造工艺、企业治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20世纪60年代,国家以一机部第九产品设计室为主体,组建了一大批设计与研究单位,并成立国防部第七研究院。该研究院除了设计沿海船舶外,还开始设计与建造战斗舰船。尽管没有前苏联的帮助,依靠自己的气力,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建成了全部采用国产材料与设备的我国第一艘“东风”号万吨轮。嗣后建成了一大批“阳”宁号、“风”字号的万吨轮(“朝阳”号、“朝阳”号、“庆阳”号、“益阳”号、“风雷”号、“风庆”号),为我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也依靠自己的气力,建成了大型客货船“长征”号,嗣后建成了一批“长”字号客货船(“长自”号、“长力”号、“长更”号、“永生”号)。直至今天,他们是我国两大造船团体公司舰船与海洋工程设计与研究的主力。另外,交通部、地方省市及大型造船厂也相继组建并成立船舶设计与研究单位(部分),我国造船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6兴旺期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我国造船业进进新的发展期。民用运输船舶进进了国际市场,中华造船厂于1980年建成了第一艘大开口多用途货船;大连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建成了1~5型2.7万吨级的出口散货船、9.8、11.5、11.8万吨级的出口油船。军用舰艇的研制也进进了改进、创新阶段,新型的战舰不断地涌现。
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邓小平同道“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民用运输船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向自动化、高性能化发展,军用舰艇向现代化进军。研制了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大型与超大型新型船舶,研制了具有先进技术装备的战斗舰艇,研制了具有高风险、高投进、高汇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装置。1993年以来使我国造船总吨位已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三位,2003年中国造船产量超过了600万载重吨,占世界11.2%的份额,2004年中国造船产量已超过850万载重吨,占世界的份额已超过15%,我国造船业占世界造船份额节节攀升。
20世纪9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党中心、国务院领导关于“中国有希看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就吨位比较)”、“中国完全有可能建成世界一造船大国”等的重要批示,为了实现造船大国的目标,提出了“船舶科技跨越工程”的总体构思逐一“十一五”全面强化、“十二五”深化提升,10年以后,也就是201 5年前后,我国的造船产量将占世界造船份额的30%以上,我国造船业进进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期。
|
|
未经钢结构门户网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
市场行情价格变化较快,本网站提供信息谨供参考.
|
|
|
|
您更新现货资源
立即就可以出现在这里! |
 |
|
|
|
|
|
|
|